-
导管,又名套管,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立体定位埋植于小动物的目标脑区,结合注射泵、注射器、PE管、注射内针、锁紧螺帽等仪器,实现在特定脑区进行多次微量给药。套管常常使用在颅脑给药中。
-
对于大脑中秒尺度的时间感知,我们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10月3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和陈亮团队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团队在时间信息预测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在该研究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人脑中28个脑区的电信号,确定时间信息预测的关键脑区为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 VC)。随后作者结合小鼠的光遗传学、在体电生理记录以及行为学等实验,进一步验证并揭示了VC在编码时间预测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机制。
-
糖代谢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2022年10月6日,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杰教授团队发表的文章证实,己糖激酶2(Hexokinase2, HK2)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能量代谢,在小胶质细胞清除病理性的Aβ聚合物和斑块沉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HK2可能是AD治疗的一个关键作用靶点。
-
学习是否需要特定的INs选择性地参与记忆编码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22年8月1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该文章证实,积极和消极的体验能够激活前额叶生长抑素中间神经元的离散群体,这些不同的SST-INs离散群体能够对恐惧记忆形成相反的控制。研究的结果强调了INs在情绪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生命早期的感觉刺激对于哺乳动物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视觉(光)作为哺乳动物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在大脑发育早期能够促进多脑区的协同发育和高级脑功能的形成。2022年8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薛天教授、鲍进研究员团队发表研究论文。证实了新生鼠视网膜自感光神经节细胞可通过激活催产素释放神经元来促进皮层突触的发生,从而确保成年小鼠具备适当学习能力。
-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活体检测的cAMP荧光探针,并初步揭示了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在特定行为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的cAMP信号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理解cAMP信号的调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与广泛使用的钙离子探针GCaMP相比,G-Flamp1才仅仅只是开始:目前已有几十家国内外实验室在使用G-Flamp1,未来将会有更多实验室利用G-Flamp1来研究复杂的生物学问题。
-
成瘾复发是阿片类药物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有的研究表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core, NAcore)中突触谷氨酸失调是成瘾行为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动物成瘾模型中,谷氨酸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表达谷氨酸转运体GLT-1的NAcore星形胶质细胞发生了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从神经元突触上缩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GLT-1的表达下调,但是它们在成瘾复发中的作用和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明确。
-
免疫组化的染片结果影响着病理诊断的判读。但是免疫组化染色流程操作复杂,其中需要经过切片制作(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烤片)、脱蜡、水化、阻断、抗原修复等上十余种操作步骤,在每一步操作步骤中,都可能存在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因素。本期我们将讲解切片制作步骤中的固定、浸蜡和烤片,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
众所周知,甲醛虽然作为免疫组化常用固定剂,但甲醛也会使组织细胞许多抗原的免疫活性丢失,从而导致免疫组化染色失败。采用特殊手段恢复组织细胞的免疫活性的方法就是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较为复杂繁琐的一步。
-
上一期,我们详细介绍了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和关键物质两方面内容,这期作为免疫组化技术专题第2期,我们将与大家交流抗体相关内容。